您好,欢迎访问IM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优质环保原料

更环保更安全

施工保障

流程严谨、匠心工艺

使用年限

高出平均寿命30%

全国咨询热线

+86 0000 84658

行业新闻
您的位置: IM体育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IM体育工业园68号

咨询热线:

+86 0000 84658

13988884658

这里是残疾人朋友的家——中国残疾育运动管理中心走过20年

发布时间:2023-12-21 13:06:06人气:

  这里是残疾人朋友的家——中国残疾育运动管理中心走过20年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记者郑直、曹剑杰、郁思辉、焦子琦)2023年12月3日是第32个国际残疾人日,在这之前的一个月,杭州亚残运会闭幕,中国体育代表团439人参加全部22个大项、390个小项,共收获金牌214枚、银牌167枚、铜牌140枚,打破世界纪录13次、亚洲纪录35次、亚残运会纪录136次……金牌数、奖牌数均为历史最好成绩,书写了中国残疾育事业新的辉煌。

  在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大莲花”外,时任中国残疾育运动管理中心主任、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杨金奎与同样被选派进入此次代表团的中心同事们留下一张合影。亚残运会期间,中心工作人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履职尽责、拼搏奉献,出色地完成综合协调、保障服务、外事联络、反兴奋剂、训练参赛、赛后总结等相关工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优异成绩和赛会顺利举行贡献了力量。中国残疾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残疾人运动员们的拼搏,也离不开残疾管中心20年如一日的付出。

  时代在召唤,发展中的中国残疾育事业迎来崭新机遇与挑战。2001年7月13日,北京成为2008年夏季奥运会与残奥会举办城市。为办好两项大赛,推动中国残疾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2003年8月1日,中国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管理中心正式成立。

  “最早在海淀体育馆,北大的西门对过。”杨金奎回忆道,中心成立初期条件有限,只能租房子办公。在简陋的条件下,中心全员出动,加班加点完成中国代表团集训、报名、参赛等工作。2004年雅典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历史性第一次高居金牌榜与奖牌榜头名,此后的历届残奥会,中国代表团从未让金牌榜榜首位置旁落。

  2007年,中国残疾育训练基地落成挂牌,中国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管理中心从最后一处临时租用办公处所北奥大厦迁入,并最终整合为中国残疾育运动管理中心。北京市顺义区后沙峪天北路321号,自此成为中国残疾育事业的重要地标。

  “之前,残疾人运动员没有专属的训练场地,时间、场地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不能很系统、很专业地进行一些体育训练。”杨金奎回忆道。如今,这一切成为历史。中心占地总面积238235平方米,其中一期场馆群落包括游泳馆、田径馆及综合训练馆、公寓楼和科研办公楼等;室外运动场地包括田径场、足球场、网球场等,两任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帕森斯先后来此参观访问。

  随着北京成为“双奥之城”,中心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重点工程之一,国家残疾人冰上运动比赛训练馆在2020年投入使用,包含残奥冰球比赛训练馆、轮椅冰壶训练馆和综合楼,被运动员们称为“最好的一份礼物”。由此,体管中心的训练基地能够同时进行夏季项目和冬季项目训练。

  在各项赛事中代表中国出征的许多残疾人运动员,都有一段在天北路321号这个大院里训练、备战与生活的记忆。

  “我们有三个奥运会,大家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是残奥会,它的参赛对象基本上是盲人、肢体残疾者。还有一个聋奥会,一个特奥会,所以我们中心可以说每年都有重大任务。”杨金奎介绍说。

  在基地,不管是体育场馆还是生活、办公区域,都按照无障碍标准精心设计。在北京冬残奥会备战期,由于防疫需求,很多选手的春节在这里和队友、教练、基地工作人员一起度过。那个除夕,欢乐的歌声曾在这里的宿舍走廊回荡。

  “我们的一些残疾朋友经常在大赛前到中心集训,或在出国比赛前到中心集结,这就是残疾人的家。”杨金奎说,当选手们来到中心的时候,都能看到大门或者显示屏上写着的“欢迎回家”,中心的工作人员也让选手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我们所有的工作人员、服务员,帮着拿行李,到了屋里给安顿好,特别一些盲人朋友要帮助他们熟悉地形。到了餐厅以后,我们的服务员帮着打餐,这些都是我们自己感觉应该做的。”

  对于这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杨金奎举了亚残运会游泳冠军郭金城的例子。郭金城没有双臂,游到终点时需要用头撞击池壁。“这就是最大的勇气,所以对于残疾人朋友取得的优异成绩,我们更加珍惜、更加爱护、更加欣赏、更加敬佩。”

  杨金奎介绍说,在训练之余,中心常常组织运动员开展文艺活动,唱歌、看电影、游园。在今年的柏林特奥会前,中心组织集训运动员到平谷采摘;在亚残运会前夕,组织轮椅篮球队在观礼台观看升旗仪式;今年中秋恰逢国庆,中心集训队伍数百人在田径场进行了户外“庆中秋迎国庆”活动,大家非常开心。

  自2007年起,中心主动申办并承办一系列国际单项赛事。根据境外运动代表团的需求邀请并组织其来京进行赛前训练与备战,完善的设施与服务赢得了境外队伍的一致好评。中心也在2010年被亚洲残奥委会授予“亚洲残奥委会训练基地”称号。

  基地温馨的训练与生活环境,让选手们有家的感觉。而残疾育的工作开展与能力建设,则在更大的时间与空间维度上为选手们保驾护航。

  北京残奥会申办成功时,我国在多个项目上仍处于探索阶段。中心成立初期,即组织开展了马术、盲人足球等项目的教练员培训、运动员分级及选拔等工作,最终实现了在北京残奥会上的全面参赛。2015年起,在中国残联领导下,中心又开展多个冰雪大项与小项的人才培养、竞赛组织工作,填补多项空白,最终在家门口取得冬残奥会金牌与奖牌双第一的历史性突破。

  运动员分级是残疾育竞赛的突出特点之一,没有科学精准的分级,就没有残疾育的竞赛公平。20年来,中心在实践中探索,翻译国际分级规则,编制多项国家标准与管理办法,推动成立中国残奥委员会分级委员会,承担中国残疾育代表团在各项大赛上的分级工作,逐步建立起与国际对标的分级管理和技术水平。

  通过与高校联合开展科研攻关等方式,中心体育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相关科研工作成果显著;残疾育实验室为国家队集训、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科技保障。围绕残奥会等相关大赛设置科研攻关与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课题近百项,中心牵头的“冬残奥运动员运动表现提升的关键技术”成为首个被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残疾育科研项目。

  在此过程中,中心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培养了一批批残疾育工作者。更可喜的是,专业人才的培养范围不仅包括中心的工作人员,也包括赛场上的残疾人运动员。

  中心不仅关注运动员在场上的表现,也关注他们场外的人生。2015年起,在中国残联支持下,中心与北京体育大合开展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培养项目,目前已连续招生9年,超过百名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开启了大学生活;在2023年,培养项目还推送了首位硕士研究生。在他们当中,有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火炬手、全国代表文晓燕,有轮椅冰壶冬残奥会与世锦赛冠军、“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获得者闫卓……未来,将有更多残疾人高学历人才投身相关事业,参与国际交流,展示向上风采,讲好中国故事。

  12月1日,来自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北京市肢残人协会及北京市多个区县的残疾人朋友200余人在中心体验了游泳、网球、冰壶等项目,感受运动的魅力和带来的快乐,共同迎接国际残疾人日的到来。

  残疾育运动项目发展、残疾人全民健身活动繁荣以及为国家队提供保障服务与管理指导,是中心工作的主线。残疾人健身周、全国特奥日、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在中心组织开展的各种残疾育健身主题活动和残疾人群众康复健身品牌活动中,许多残疾人或是在中心,或是在其他活动举办地,第一次尝试了某项体育运动,这样的尝试,有可能改变他们此后的人生。

  “我们在整个体育活动实践当中,特别体会到体育对康复的重要作用。”杨金奎说,“残疾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以后,身体往往能得到很好的康复,为他的家庭、他本人的未来就业就学甚至美好生活,创造了更好的条件。这个事情更有价值和意义。”

  “残疾管中心要为国家担事儿,要为残疾人成事儿。我们要为残疾育事业走到底,走到永远。”展望未来,杨金奎表示,中心将解决设施维护更新、人员年龄结构调整等现实问题;此外IM体育官方网站入口,许多残疾育项目已经从国际残奥委会管理变更为由单项体育联合会管理,中心将加强国际交流与对接,重新引进国际赛事;同时,也欢迎健全育爱好者来到中心,感受先进训练条件,践行残健融合,一同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为我们残疾人事业更上一层楼,更为我们更多的残疾朋友能够融入社会,融入体育运动,让他们身心得到极大的改善,能够自强自立地生活在我们这个大家庭当中,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为我们社会多做一些贡献。这是我期盼的。”杨金奎说。

推荐资讯